帮助中心
按钮文本

全网作品皆为原创

免费发布免费推广

专注专业欢迎光临

全部作品分类
红摩
来源:开放征文 短篇 | 作者:空有 | 发布时间: 2021-12-29 | 195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内容简介[萨维尔顿首席生命科学家梁翎教授在使用“子宫内的胚胎基因定向编辑替代”疗法治疗人类隐形遗传疾病高雪氏症(Gaucher disease)的过程中,6例亚裔病例在精确完成靶向替代目标任务后,同时激活了部分关联基因组使其出现“变异”状况,进而使6名婴儿完全脱离高雪氏症的同时获得了远超一般人群的心智。由此引发梁翎一系列的循证、探究和思考,内心陷入了如同左右手互搏的巨大交织中。]


  随附父亲手抄一份杜甫的《寄韩谏议注》:“今我不乐思岳阳,身欲奋飞病在床。美人娟娟隔秋水,濯足洞庭望八荒。鸿飞冥冥日月白,青枫叶赤天雨霜。玉京群帝集北斗,或骑麒麟翳凤凰。芙蓉旌旗烟雾落,影动倒景摇潇湘。星宫之君醉琼浆,羽人稀少不在旁。似闻昨者赤松子,恐是汉代韩张良。昔随刘氏定长安,帷幄未改神惨伤。国家成败吾岂敢,色难腥腐餐枫香。周南留滞古所惜,南极老人应寿昌。美人胡为隔秋水,焉得置之贡玉堂。”梁翎当然知道父亲的心意:勿忘国家,择时而返。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。老父对诗词歌赋的见解之独特,自小就深深的落在了梁翎的心中。另一封是表妹从华大附属医院转寄的一位名叫杜伽罗的6岁小朋友的感谢信,自己主持的基因修复替代治疗临床应用的首批受益者。杜伽罗家在蜀西边藏地区,父母从内地迁居藏区多年。母亲自带有较为罕见的高雪氏症基因缺陷性疾病,因为年纪大了,思子心切,在华大附属医院援藏计划中主动加入了这个实验研究计划。该项技术在西方犹太人中应用较多,针对亚裔的DNA优化替代副本是梁翎团队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。


  华大附院多年来一直对口援助帮扶藏区医药事业发展,许多医疗项目都是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免费开展。6年前回国,刚好表妹在餐桌上曾经提及此事。国内对缺陷性遗传病的治疗可以说企盼多年,完全本着自愿原则,首期临床应用放在华大附院,双方一拍即合。杜伽罗是幸运的,一个完全健康俊秀的男孩,令他的父母欣喜若狂,对梁翎视之为恩同再造。雪白的信签从信封中滑落,梁翎俯身拾起,那是一张铅笔素描。一张藏北密林生态系统的写真图,它是如此之细腻、精致,细节处理得几乎能让人看到每一片绿叶上的脉纹、光线的变化,折射出每一滴露珠的韵感。右下角,一个歪斜的“杜”字。这张6岁男孩的铅笔画让梁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,这是普通美术专科院系的学生都绝难完成的作品。很明显,这仅仅是一幅宏大构图中极其微小的局部。无关主题,关键在于细节,已经达到可媲美高像素照片的精度,就当时杜妈妈和爸爸的档案来看,他们是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潜质的,难道是隔代遗传?梁翎心中涌起一丝疑虑,如果没有,那就是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。一丝光亮划过脑中,她决定下次回国要去看看这个小家伙,6年了,上一次是出生时候的喜悦,白白胖胖的大胖小子,给了杜家多大的惊喜,母子平安,杜妈妈整个妊娠期间看起来没有受到任何外来“异物”的影响而产生免疫反应,针对高雪氏症的本轮亚裔DNA优化替代副本效果极为理想,想起手术室掌声涌动的那一刻,梁翎的心中就涌起一股满满的欣慰,更坚定了执着前行的信念。


  第二章杜伽罗


  藏北的天气,才八月的下旬即已经开始若隐若现凛冬的前奏,杜伽罗的母亲是一名久居藏北憨厚爽直的汉族农妇,因家中添丁之后,生活更显拮据,父亲常年在外打工。梁翎在杜妈妈热情的指引下,穿过一大片茂密的丛林,向一小块平整的丘地走去,那是小杜伽罗的天堂。丘地四周空荡,只见中心沙地立着一桌、一凳。杜伽罗极其专注、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,全神贯注在描摹着什么。杜妈妈正欲大声召唤,被梁翎用手轻轻制止了。她被小家伙极度专注、投入的神情所深深吸引,他近乎完全徜徉在自己的世界中,与外界仿佛划上了一道天然不可逾越的界隔。梁翎注意到他的画,那是无数张铅笔手稿中的一张,因为EMS快递中的素描印象过于深刻,梁翎很快意识到她正在画的这张画应该是某个局部的延续:那是斑斓奇诡的世界,跳波的老鱼、引吭的凤凰、泣露的芙蓉、暮光墟落,那是杜伽罗正在全力构造复原的庞大森林生命体系:“杜的世界”。


  梁翎作为顶级的学者,世界各国的大师级的画作,亦是自己的心头所好和个人兴趣所在,艺术不分年龄,只在观者之心。知音难觅,一意相通,方知其妙。这样恢弘的构架和气势,不是亲见,无人可以想象出自一个6岁孩童之手,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令人屏息以观,叹为观止。从某种程度上,梁翎甚至感觉到他的目标竟与自己有几分异曲同工之意,自己在竭尽全力修复乃至创造的何尝不是这鲜活的生命世界,只是6岁的杜伽罗来得更加直接,几乎不依赖任何人凭一己之力“逍遥”自建自己的天堂盛景,仅仅是“聪慧”二字是绝难形容的。


  “他画了有几年了?”“就是从这最近一年多开始,家里的纸都不够他用。我都不知道扔了多少呢。”梁翎心中一紧,仿若沁血一般的难受。这当然不能责怪杜妈妈,以她的文化程度而论,能确保孩子吃饱穿暖已是极为不易。“家里乱的很,我也没空替他保存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。不过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大雪封山有3、4个月的时间,确实他也没什么好玩的。每清理一批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什么,但我知道他很喜欢,每次都用手机给拍了照,以后长大了,能不能吃这碗饭也没关系,也算自己各有个念想吧,这孩子一天到晚话少得很。”杜母擦擦额头上的汗,也为窘迫的家境耽误了孩子而心生歉疚。梁翎闻言大喜,一把抓住杜妈妈正在掰面团馍馍的手:“照片全部传给我,我来替他保存。”杜母被梁翎猛地一拽几乎吓到。


  随即转破涕为笑:“伽罗有大福了。”她虽为农妇,亦知道梁翎的身份,梁翎如此看重自己的儿子,当然知道其中的份量,心中的欣喜不知道何以言语,紧握围裙,死死拽住边角,双手因难以抑制的内心而微微颤动。“伽罗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,一天到晚就爱钻到门前不远的老林子里玩,还有他最喜欢到我们村子里不远的喇嘛庙里玩,满墙的唐卡和庙里那个‘坛城’,他喜欢的很,一次可以盯着看几天都不累。”杜母开始有些激动,她总觉得应该多说点什么,但说完好像又觉得有些不妥。杜母是虔诚的佛教徒,无论天寒酷暑每天都必到庙里绕圈,全身俯地叩谢诸佛。“坛城”音译为“曼荼罗”或“曼达”。据佛经记载,印度密教修法时,为防止外道“魔众”侵入,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,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,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俱足。后来,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荼罗。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、圆几何形塑造或绘以神像法器,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,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。由于密宗修法的内容不同,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(陈设品)也各不相同,极其复杂。为便于人们修行,后人据其内容以金、石、木、泥(土)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、大小不一的坛城,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,陈设于佛堂,以供观想,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。“难怪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定力,唐卡和‘坛城’应该是赋予了他极高的启示和激发,但又有自己的东西。”梁翎想为他的作品找个出处,唐卡和“坛城”自己也见得不少,但若说为仅仅是临摹,连自己都觉得牵强。